你當前的位置:首頁 > 教育學考研-學碩 > 教育學考研資料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強化能激發(fā)和維持行為的動機以控制和調 節(jié)人的行為。因此,他認為行為的出現(xiàn)不是由于隨后的強化,而是由于人認識了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賴關系后對下一步強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傳統(tǒng)的“期望”概念。傳統(tǒng)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結果的期望,而他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 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效能期望指的則是人對自己能否進行某種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即 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去進行那一活動。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還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xiàn);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更多自我效能感理論內容請咨詢勤思考研在線老師!
凡注明“來源:勤思教育網”的作品,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編輯網上搜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聯(lián)系郵箱:hezuo@qsiedu.com。
(責任編輯:guolao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