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 >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碩 > 漢語國際教育科目基礎 > 國際漢語教育基礎 > 中國文化要略
風俗習慣
1.東漢末年(應劭)的(《風俗通義》),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學著作。
2.中國風俗習慣的特點:
?。?) 積久性:即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大多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 多元性:即風俗習慣的多民族性、多區(qū)域性和多系統(tǒng)性;
?。?) 相融性:即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互相影響、互相融合,以求共同發(fā)展的一種特性。
3.中國飲茶源于(四川),茶最早被作為藥材使用,到(西漢)時由藥用轉化為飲用。
4.(魏晉南北朝)茶被用作招待客人,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媒介。
5. 公元805年,(最澄和尚)把茶籽帶回日本,日本開始了飲茶史。
6.(宋元之后)改煮茶為泡茶。
7. 由于茶的利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品評泉水)和(品茗賦詩)兩種風氣。
8. 下茶和受茶:男女定親后,男方用茶給女方送聘禮,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禮,叫做“受茶”。
9. 傳說中造酒的始祖是(儀狄)和(杜康),其中(杜康)成為(佳釀)的代稱。
10. 從酒本身的發(fā)展來看,最早產(chǎn)生的酒應該是(果酒)。
11.(祭祀)和(飲酒為樂)是酒在社會文化中的文化功能的兩種表現(xiàn)。
12.(阮籍)和(劉伶)是狂飲的代表。
13. 酒在中國文化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與(文學)結緣。
14. 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皖、湘。
15. 四大菜系:魯、川、粵、淮。
16. 中國古代的服飾是(等級)和(禮度)的象征。
17. 商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
18. 周代的服飾有尊卑之分,具體有(冕服)、(弁服)、(元端)、(深衣)四種,其中(冕服)是最尊貴的一種。
19.漢代盛行(冠制),以其為區(qū)別尊卑的標志之一;
20.南北朝起,歷代帝王公卿的服裝有(法服(禮服))和(常服)之分。
21.唐代服飾特點:
?。?) 頭上以幞頭代冠;
?。?) “品色衣”成為定制;
?。?) 以腰間所佩戴銙區(qū)別等級。
22.品色衣:就是以服裝的顏色分辨官位的品級,即把顏色引入服飾等級制度。
23.唐代各品官員服飾的顏色:皇帝著黃袍衫;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著紫袍;五品以上著緋(大紅)袍,五品以下著綠、青;士兵著皂(黑色);未進入仕途的士子和庶人著白袍衫。
24.宋代官服的變化在(幞頭)和(魚袋)。
25.纏腳之風興起于(五代末年),到宋代普遍流行。
26.明代官員的官服,文官用(鳥),武官用(獸)。
27.各品官員衣服上圖案:
公侯、駙馬、伯繡麒麟、白澤;
文官用鳥: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執(zhí)法官)獬豸;
武官用獸:一、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28.清代服飾特點:
?。?)強令漢人削發(fā)留辮,當時有“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的說法,可想制度之嚴;
(2)廢除明代服裝,以滿族風尚重訂冠服制度;
?。?)帽子上飾花翎,花翎尾部晶瑩似眼,以單眼、雙眼、三眼區(qū)分官位品級,以三眼為最尊;
?。?)朝珠,掛在脖頸垂于胸前,數(shù)為108珠,源于佛教數(shù)珠,限五品以上朝官懸掛。
29.對偶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人類逐漸認識到血緣婚姻的危害,并逐漸產(chǎn)生明確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緣親屬之間的性關系,而到血緣以外的氏族尋找婚配對象,這就出現(xiàn)了氏族之間的“對偶婚”,即“同姓不婚”。特點是非同一血緣氏族的男女方的婚配;男女之間的結合尚不固定,男可以多妻,女也可以多夫。但主要的是:男子出嫁到女方氏族,子女歸女方,從母姓,血統(tǒng)按母系計算,財產(chǎn)由女子繼承。
30.媒人的最早產(chǎn)生,大約在(周代)。
31.嫁娶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32. 轉房婚: 形式主要是兄死,弟以嫂為妻;姐死,妹代姐為妻;父死,子以異母為妻。在西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曾較長時間地流行過。
33.阿注婚:流行于云南的一支納西族和一支普米族。“阿注”是納西語,意為“伴侶、朋友”。只要不是同一母系血統(tǒng)的成員及其后裔,都可以互為阿注。他們之間的性關系非常自由,到晚上,男阿注就到女阿注的專用房里過夜,天明趕回家去勞動,這種阿注關系時間可長可短,每人除一個長期阿注以外,還有許多臨時阿注。所生子女不知其父,都歸母家。
34.搶奪婚:云南地區(qū)的景頗族、傣族、苗族都曾實行過強奪婚。它是男子通過強奪手段與女子成婚。民間的“搶奪婚”其實只是一種形式,在此之前,雙方早已換過婚禮,選定成親日子,但在迎親那天,男方還是要組織一幫人,隱蔽在約定的地點,等新娘一到,一擁而上,捆綁回家,新娘則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
35.(父權)制度確立后,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36.據(jù)《墨子》、《荀子》記載,我國在(先秦)時代就有了火葬。
37.石棺葬:就是用石板或石塊構筑成長方形的棺材,置于地面,即為墓地。地區(qū)主要集中在東北的松花江流域、四川西部的岷江和金沙江流域以及云南境內的一些地方。時間跨度起于商周,盛行于戰(zhàn)國到兩漢,延續(xù)到明代。據(jù)近年來的學術研究,石棺葬起源于古人對石的崇拜。
38.懸棺葬:就是把棺木高懸于崖壁的木樁上或洞穴里。這種懸棺葬在福建省武夷山、江西、四川等地都有發(fā)現(xiàn),其中武夷山的懸棺已有3800年之久。這些懸棺離地面有的幾十米,有的上百米。懸棺形似小船。據(jù)認為,采用這一葬法的少數(shù)民族,迷信靈魂升天,認為把棺木放得越高,靈魂就越容易升天。
39.考古發(fā)掘最早的龍形在(河南省濮陽市仰韶文化遺址)。
40.龍與皇帝合而為一,始于(漢高祖劉邦)。
41.龜龍:比喻人中英杰。
42.龜齡:比喻高齡。
43.龜鈕:漢代時規(guī)定,凡列侯、丞相、大將軍皆以金鑄印,制為龜形,稱為“龜鈕”,以后遂以龜為官印的代稱。
44.授龜綬:就是授予官印盒緩代,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45.“胸有成竹”是(蘇文同)的畫竹理論。
46.梅花的五瓣比喻(壽、福、康寧、好德、善終)等人生五福。
47.四君子:梅、蘭、竹、菊。
48.歲寒三友:松、竹、梅。
49.宋代詩人(林逋)被稱為“梅妻鶴子”。
50.燈節(jié):即正月十五放花燈,古稱“上元節(jié)”,或稱“元宵節(ji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遺風,跟天地崇拜有一定關系。
51.清明節(jié):與古時“寒食節(jié)”相合而成,時間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正好是農歷三月上旬,公歷四月五日前后。在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它是唯一同節(jié)氣合一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最初是個農耕節(jié)。因相傳晉文公的謀臣介之推在清明前一日被焚死于綿山,人們?yōu)榱思o念他,形成寒食節(jié)。后來上墳祭祀的禮儀與人們掃墓祭祖的風俗相結合,融入清明節(jié)的活動內容。到唐代,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合二為一。
52.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中秋。
53.后世的重陽風俗主要是(登高飲酒)以避不祥。
54.臘八節(jié):即農歷十二月初八,這是受佛教影響而形成的一個節(jié)日。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結果餓得骨瘦如柴,因此決定放棄苦行,這時他遇見一位牧女送他一些乳糜吃,吃后恢復體力,端坐于菩提樹下沉思,終于在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家稱之為“成道節(jié)”。
55.(先秦時代)已經(jīng)有了十二生肖;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十二生肖的名字;(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jīng)普遍使用十二生肖。
56.中國古代以(南向)和(東向)方位為尊,以(黃)和(紅)兩色為貴,前者源于(地神)崇拜,后者源于(日神)崇拜。
57.避諱:為了表示對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須避免直接說出他們的名字而采用別的方式加以表達
58.國諱:統(tǒng)治者運用國家權力強令臣民們?yōu)橹苤M。
59.家諱:封建士大夫們?yōu)槠渥鹫咦孕斜苤M。
60.避諱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筆法)三種形式。
本資料來源勤思考研論壇網(wǎng)友分享,選自完整資料中的一部分,并非勤思考研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輔導班講義。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zhàn)考研,勤思考研為每位考生準備了一份考研資料,資料包括心理學、教育學、漢碩等專業(yè),分為初試和復試兩部分,所有申請資料的同學都可以獲得對應專業(yè)資料。資料會在三個工作日內發(fā)放,如果沒有解決,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習室”微信公眾號投訴。
凡注明“來源:勤思教育網(wǎng)”的作品,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wǎng)編輯網(wǎng)上搜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聯(lián)系郵箱:hezuo@qsiedu.com。
(責任編輯:qschenglidan )